“涪陵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座谈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20-10-17浏览次数:3954


20201013日下午两点半至六点,由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长江师范学院共同主办,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民族研究院承办的“涪陵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座谈会”在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917会议室召开。会议由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民族研究院莫代山教授主持,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明富教授代表长江师范学院致欢迎词,涪陵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何侍昌作了重要讲话,来自长江师范学院的重庆民族研究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地方政府治理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财经学院的近20名专家学者,围绕2005年以来的涪陵民族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本次座谈会有关内容梳理如下。

    一、专家学者座谈意义重大

涪陵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座谈会,不仅是对2005年以来的15年涪陵区民族研究成果的盘点,对涪陵民族研究未来的谋划,而且是涪陵区社科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全国、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促进涪陵民族团结进步、推进涪陵民族研究的生动实践。本次座谈会对于加强涪陵民族研究的理论总结、学科建设、未来发展等均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领导讲话指明方向

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明富教授在简短的欢迎词中既有对涪陵区社科联何侍昌主席等一行的热烈欢迎,又有对涪陵社科联长期以来对长江师范学院的关心关照的真诚感谢,更有对长江师范学院15年来民族学的发展、研究问题研究的充分肯定和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涪陵区社科联主席何侍昌同志在认真听取李良品、彭福荣两位教授的汇报以及其余12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发言后认为,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精彩,情感丰富,涪陵民族研究能有今天,实属来之不易,这既与长江师范学院历届领导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也与长江师范学院民族研究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何侍昌主席将涪陵民族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可概括为四句话:一是民族研究定位准确、二是民族研究特色突出、三是民族研究团队强大、四是民族研究成果丰硕。他对进一步推进涪陵民族研究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着力打造“一山两江”学术地标、三要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要加大学术成果转化力度。何侍昌主席最后对涪陵民族研究者提出一切希望。

三、汇报内容精要精彩

长江师范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李良品教授以《涪陵民族研究的发展历程、举措与体会》为题,在座谈会上作了精彩汇报。他认为,涪陵民族研究经历了朦胧期、发端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完成了历史任务。他指出,涪陵民族研究团队凭着不甘人后、敢于争取、自信热情、不屈不挠的人文坚守,从如林强手中突出重围,成为全国研究乌江流域、武陵山、土司问题的重要团队,具有良好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靠的是精神、是意志、是毅力、是方法。主要举措有凝炼学科方向、培养研究团队、加强科学研究、突出研究特色、服务战略需求、建设学科平台、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学术交流、重视制度创新等九个。在谈到涪陵民族研究的体会时,他认为,明确目标、凝聚人心、搭建平台、独具特色、建立人脉,是取得成功的法宝。最后,他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作结。重庆民族研究院原院长彭福荣教授以《关于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民族学的思考》为题,对涪陵民族研究作了未来规划,他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讲解,一是世界百年大变局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民族学科的机遇与要求,二是努力把涪陵民族研究团队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学科队伍。在建设思路方面,他提出“捆绑式”发展、“共享式”利用、“联动式”研究;在具体举措方面,他认为必须优化研究队伍、培养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再创科研奇迹、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两位汇报人员准备充分、内容精彩,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学术深度。

四、互动发言众彩纷呈

在互动发言过程中,郑万军、谭清宣、范云峰、龚志祥、双喜、胡江霞、陶少华、张羽华、郭志合、尹浩、李亚锋等等教授、博士代表研究机构、相关学院或民族研究人员,或作表态性发言,或作论述性发言,每位教授、博士发言精彩,各抒己见,众彩纷呈,体现了一个专家学者对涪陵民族研究的责任担当和研究情怀。

此外,本次座谈会前还将2005年以来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55部民族研究专著以及299篇学术论文分上中下装订成册,作为此次专家学者座谈会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