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国家需求,创新学术理论

发布时间:2021-01-04浏览次数:376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


20201227上午,长江师范学院李良品教授主持的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长江师范学院致远楼525学术报告厅召开。南京大学华涛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和少英教授、云南大学周建新教授、湖北大学黄柏权教授、厦门大学董建辉教授莅临现场指导,重庆市社科联规划评奖办主任唐旺虎、调研员陈开慧应邀出席。课题首席专家、部分主研成员,共近30位学者参加会议。

重大项目课题报告会现场

开题报告会现场

 

开题报告会由长江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谭明交博士主持。党委常委、副校长向小川教授致辞,感谢各位专家莅临学校为项目把关和贡献智慧,希望一如既往地支持项目实施与课题研究。

    重庆市社科规划评奖办陈开慧调研员宣读了重大项目立项文件,唐旺虎主任对长江师范学院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热烈祝贺,肯定了李良品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对项目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项目研究,确保政治方向正确;二是建议课题组整体规划、有序实施,综合推进项目研究,确保项目顺利结项;三是立足学术、面向现实,努力产出有助于学术建设和服务现实的国家水准高质量研究成果;四是建好平台、突出青年人才培养。唐旺虎主任预祝开题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希望长江师范学院以此次项目开题为新起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再创新高。唐旺虎主任和向小川副校长分别为项目开题专家和该项目首席专家、部分子课题负责人以及课题组成员颁发聘书。

   报告会汇报评议阶段,课题首席专家李良品教授用PPT简明而生动地对本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诠释。

一、学术高地的占领

改土归流是一场长时段(计580年)、全方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的国家治理变革,是中央政府推动交融一体、繁荣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从学术价值角度看,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不仅有利于填补西南、中南和西北少数民族专题历史文献整理的学术空白,而且有利于阐释破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制度障碍的历程、特点、举措、作用,充实和完善“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民族理论。从现实应用价值看,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有利于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优秀故事,为“各民族共创中华”提供史实支撑和历史证据,并且通过该项目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能够为增进“五个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实践资源。该选题社会意义十分显著:该项目研究,一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有利于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源,三是有利于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意识。课题组认为,改土归流是明清中央政府对土司地区的一种国家治理变革,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步骤。课题组的这种认识,占领了目前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研究的学术高地。

二、研究目标的确立

明清中央政府通过从被动改土归流到主动改土归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制度障碍逐渐被破除,人口流动更趋频繁、民族隔阂有所消减、族际通婚更为常见、中华文明内聚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人民“拓荒式开发”“交互式认同”“搅拌式交融”中实现着“滚雪球式发展”,逐步形成“自觉”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改土归流后原土司地区各民族为共同开拓中华疆域、共同发展祖国经济、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推动社会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该项目在发掘整理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基础上,最后形成全面、系统、完整的历史文献整理成果——《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史料集成》(包括《共同开拓中华疆域卷》《共同发展祖国经济卷》《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卷》《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卷》),能够充分发挥这些历史文献的当代价值;通过《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深入探讨原土司地区各民族共同开拓中华疆域、共同发展祖国经济、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推动社会发展,深化“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民族理论。

三、学术研究的创新

一是学术理论创新。课题组认为,改土归流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制度障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本课题将用丰硕且有说服力的历史文献来诠释“各民族共创中华”主要理论,并且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由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四者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二是研究方法创新。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将与民族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结合,无论是直接与土司政治相关问题、土司地区各民族的认同问题,还是改土归流问题,均与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同时,还将运用历史人类学和田野考察方法。三是文献资料突破。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资料,除了依托明清正史和实录、文人记述和史料汇编、地方志书、明清及民国档案之外,课题组深入发掘100余种土司家族民间文献的价值,充分彰显“国家行为(改土归流)的地方表达”理念,这是文献资料的重要突破。

四、研究问题的直面

第一,课题组史料集成的分类是否恰当?百年来的土司研究,主要产生了两类资料:一是综合性史料,这种史料源自于元明清时期的正史、类书、丛书、方志、实录,或以某一行政区域为限,或以某一民族为限,予以收集和整理,如方国瑜的《云南史料丛刊》、翟清福的《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史料汇编》等;二是土司问题及改土归流的专门史料,如广西博物馆的《广西土司制度资料汇编》、战葆红的《中国历代方志土司资料辑录)》等,但这些史料与本项目要实现的目标相距甚远,课题组如何全面、系统、完整的形成《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文献集成》,每卷以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根据历史的承续性,主要有四川(包括今渝东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包括湖南、湖北)、甘青藏等6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史料又按时代先后顺序编排,这种史料分类及编排是否恰当?第二,专著《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的体例、内容的安排等是否合理?这是该项目必须面对并应该认真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希望能够与更多学者的共同讨论,基本形成共识,进而推进该项目的研究深化。5位开题专家均对这两大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各自建议。

五、有利条件的具备

从该项目研究上看,课题组已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第一,立项后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对明清正史、清实录、各地史料汇编、地方志书、清代及民国档案、土司家族民间文献等进行广泛收集;二是发掘了《滇事杂档》《南甸土司札》、清代云南少数民族史料、川西藏族和彝族史料等丰富的史料,并已经整理150万字左右的史料;三是学术理论的初步构建。该项目立项前后,课题组成员在《民族学刊》《贵州社会科学》《广西民族研究》《社会科学家》等刊物发表《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阈下改土归流的历程、原因及作用》《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之前瞻 》《构建“中华民族学”的几点思考》《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应对》等近10篇论文,近期将发表《土司制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初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探》《从“边地”到“一体”: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探》等论文,这些论文将致力于理论的构建。第二,5位开题专家在肯定本课题研究构想的同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和少英教授建议将课题组整合为精诚团结的攻关团队,把握核心与关键问题,突出学科属性,老老实实做研究。黄柏权教授建议宏观思考课题研究的范畴、方法和理论及成果框架,建议纳入口述资料和碑刻文献,丰富课题的研究内容,主张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与重要会议精神,确保课题研究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周建新教授建议利用年富力强的课题组进行集体攻关,从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融会贯通、国家制度创新变革与地方行动经验维度推进研究。董建辉教授建议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重视课题研究的学科本位和学科属性,突出个案与微观研究。华涛教授在高度评价项目学术创新——“改土归流破除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制度障碍”之后,总结发言时强调:一是切实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确保课题研究的政治正确。二是汇聚强大的攻关团队,用好研究时间,抓住问题关键,完成规模适中的研究目标。三是抓住土司制度与土司政治行为人的关键,认真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与各民族的相互关系,厘清国家层面的改土归流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扩大的内在规律,探索妥善处理地域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方法、路径和策略。

    课题组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表示,将充分汲取各位专家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如期优质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产出科研精品,回应学界理论关切和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献支撑和学理支持。